站在四百码开外,谁也看不见球洞。任何人,包括世界第一的高尔夫选手,也没有办法保证站在50码以外把球打进洞里。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错觉,就叫“差不多就行”。
这个事放远了不好说,但是放在果岭边,就能看出高手与高差点选手的差别。很多高手站在果岭边,至少是要把球放在洞边一码范围内的(甚至很多人向切进的方向努力)。很多高差点选手则觉得“切上去就行”,那么结果也正是如此,情况好一点有可能切个青蛙跳刚刚上果岭,情况差一点有可能切薄了横穿果岭。比较正常的就是真的刚好切上去,往左偏了3码,距离短了3吗,剩下一个2推的距离。
站在攻果岭的那一杆,高手的目光聚集在果岭上的某一个点(根据果岭情况,可能在旗杆,也有可能是果岭的某一侧)。想象球飞行的弹道,落下来在果岭的某一个区域,剩下一个好推的情况。
高差点选手站在攻果岭的位置,不管是80码还是180码,都是一样的想法:打直就不错!轮上去就是胜利!
这个想法也未必是错误的,也许对于放松自己有所帮助,但是,假如你真的想提高,把目标放精准一点,才是唯一的正道。
例子1:
比如半环水的果岭,右侧是水,而果岭左高右低,旗杆又插在中间偏右的位置。
策略A:照着旗杆打。大部分右曲的朋友必然下水,一些人因为恐水症的原因拉左,跑到果岭左侧。擅长左曲弹道的人因为不敢瞄得太右因此也比较容易左。剩下一小部分人留在旗杆周围效果很不错。
策略B:瞄着旗杆左边那块空地打。剩下看命。
策略C:瞄准旗杆左边5码的地方打。把那里想象成旗杆,目标就是落在那里。
如果A显然是比较不明智的选择,那么B和C的差别是什么?当你有精准的目标的时候,你的误差范围就自动会变小,你的意识更集中,你的结果也会更好。
例子2:
推杆的时候,如果在洞杯后面插一根Tee,我们的目标如果是撞击那支Tee,大部分人的进球几率都会比直接推洞好。
从球杆的方面,我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精准。
跟一些同行聊天的时候,他们问我:你们的技师做杆做那么准干什么?客户又没有那么高要求。打得效果好不就行了?可能与地域不同也有关系,很多地方的客户是不太重视球杆的具体数据的,比如长度,比如挥重,比如总重和CPM。我和一同行分享我们正常制作球杆的流程,他惊异地跟我说“照你这么做杆我得加收客人单支制作费我才干”。而我们的球杆制作大部分情况是免费的。
对他们来说,球杆其实不需要那么准,这就像上面说的一样,你瞄准果岭上的那么一个点有什么用,最后未必能打到那里。
还有很多朋友跟我说,日本的工坊做的就很准。事实上以我知道的情况来说,也未必。日本技师也会考虑应该考虑的因素,比如长度啊挥重啊,但是他们更多考虑的球杆本身的素质。比如杆身是否够好,杆头是否够好。至于制作的本身,也并没有那么重视。比如说有日本技师和我说,他觉得EPON铁杆很好。为什么好呢,是因为它数据最准确,那同样的装杆流程来说,EPON做出来的就比大部分品牌数据要准。对于杆头本身也不是那么准的品牌,也是同样的流程制作,只是最终可能就没有他们做EPON的精准了。简单来说,选材本身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做得比较准,而未必是做工上做得精准。
如果只是说“装出来客人打得好不就没问题了?”这个说法也没错,就好像你不选择任何瞄准点,只是大概打到果岭上就OK了,那么能不能上,上了能不能推到鸟,就要看运气了。
在精准的情况下,我们也更容易判断和总结客人球杆出现的问题。挥重太小?杆太长?总重不合适?各种问题通过长期的积累能有更好的经验,而不是拿回来客人觉得打不好的杆检查才发现原来数据这么离谱。
但作为一个量身定做的手工制作行业来说,我个人认为,制作精准是基本要求之一。这与客人的要求无关,只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认真态度的表现而已。如果不追求最极致的精准,那么高尔夫也会变得无聊。最后能不能推进去那一只鸟,真的是要精准度的,差之毫厘都无法成功。
暂时没有评论!